四川虚拟电厂政策解析:智慧能源体系如何引领绿色变革?发表时间:2025-06-27 10:13 近日,四川省正式发布虚拟电厂相关政策,标志着智慧能源体系建设迈入新阶段。作为推动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,虚拟电厂通过整合分布式能源、储能系统和智能调控技术,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高效协同。这一政策不仅为四川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撑,也为全国智慧能源发展探索出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新路径。在“双碳”目标引领下,四川正以创新为驱动,加快打造清洁、高效、智能、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,开启绿色变革的新篇章。 政策愿景:分阶段推进,树立行业标杆 四川省制定了“两步走”的战略规划,逐步推进虚拟电厂的发展。到2025年,全省虚拟电厂调节能力将达到100万千瓦,并初步形成“1+N”管理服务体系(即1个省级运营管理平台+N个虚拟电厂),实现需求侧响应、电能量市场及辅助服务市场的全面覆盖。到了2026年,调节能力将力争突破200万千瓦,占四川电网最大负荷的3%,并形成规范化、市场化的运营模式。这一目标与国家《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》相呼应,四川计划到2027年成为全国虚拟电厂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,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成功经验。 核心亮点:市场化驱动,技术标准先行 1、多场景资源聚合 四川鼓励聚合分布式光伏、分散式风电、储能、可调节负荷(如工业空调、充电桩)以及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,构建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生态系统。例如,成都高新西区虚拟电厂已接入169家重点企业,实现了57兆瓦的弹性负荷调节,填补了区域60%以上的供电缺口。政策明确规定,虚拟电厂的调节容量应不低于5兆瓦,持续调节时间至少1小时,调节精度偏差率不超过±20%,确保资源的可靠性和灵活性。 2、市场化机制创新 虚拟电厂需具备售电资质,可以参与电力中长期、现货及辅助服务市场。成都市对可调节能力达到50万千瓦以上的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贴,对于超过100万千瓦的项目则提供差额补贴,累计总额不超过2000万元。收益渠道方面,虚拟电厂可以通过“报量报价”或“报量不报价”方式参与现货市场,偏差电量按现货电价结算;同时探索容量补偿机制,保障运营商的长期收益。 3、技术标准与平台建设 依托省级运营管理平台,实现资源聚合、监测与调控的一体化。政策要求虚拟电厂运营商平台系统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不低于10000小时,年可用率不低于99%,数据存储期限不少于3年。此外,还将推动虚拟电厂与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、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深度融合,提升响应速度与精准度。 地方实践:成都率先示范,打造城市级样本 成都市作为四川虚拟电厂建设的先锋,提出了“1+2+N”一体化发展格局:1个市级平台统筹全市虚拟电厂资源调度与交易;2类重点场景涵盖工业园区与商业综合体;N个子虚拟电厂则在区县层面推动分布式资源聚合,形成灵活的小型调节单元。例如,高新西区虚拟电厂已接入京东方、英特尔等169家企业,可调负荷达57兆瓦,预计到2025年底将覆盖超过200家企业,弹性负荷达60-80兆瓦。此外,成都还探索了“虚拟电厂+综合能源服务”模式,通过分时电价、光储配建等政策帮助企业降低用电成本,推动能源消费侧的绿色转型 未来展望: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四川虚拟电厂政策不仅关注电力调节,更强调与新能源、电动汽车、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。车网互动(V2G)方面,成都已有3个项目纳入国家首批试点,未来将进一步扩展至公共充电桩、换电站等场景。储能协同方面,鼓励用户侧储能与虚拟电厂联动,通过峰谷电价差获取收益。例如,成都特来电公司已实现“多站合一”(变电站、配电站、光伏站、储能站、充电站),总容量达566兆瓦。产业升级方面,将虚拟电厂与合成生物制造、电子信息等产业结合,通过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,助力产业集群发展。 值得一提的是,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将于7月在成都举行,这是一次汇聚全球顶尖专家、学者及企业家的盛会,共同探讨智慧能源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、政策导向及未来发展趋势。期待与您相聚成都,共同见证这场智慧能源行业的年度盛事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