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条特高压工程开工,电网投资破8000亿发表时间:2025-02-28 14:00 2025年,中国电力行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,4条特高压输电工程计划于年内全面开工,全年电网总投资预计首次突破8000亿元。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,旨在进一步优化能源资源配置,推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消纳,助力实现“双碳”目标。 电力供给能力显著提升,清洁能源占比大幅增加 中国的电力供给能力近年来显著增强,尤其是在清洁能源领域。西南地区的水电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,仅需7毫秒即可将电力输送至2000多公里外的江浙地区,展现了电力传输的高效性。最新数据显示,近年,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突破3.4万亿千瓦时,提前完成了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。如今,中国每10度电中就有4度来自清洁能源,标志着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和输电网络。 新能源崛起,电力系统面临新挑战 随着新能源逐渐成为“主体能源”,充换电服务业、互联网数据服务等新兴行业的用电量年均增长超过20%。这些变化对传统电力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。如何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性、安全性和高效性,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。为此,总书记提出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大战略部署,强调要大力发展风电、太阳能发电,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,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,并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。 清洁能源基地与特高压工程全面推进 今年以来,中国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和特高压输电工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。从东北到西北再到西南,九大清洁能源基地正在同步推进。例如,甘肃的“光热+光伏”项目通过结合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,实现了太阳能资源的最大化利用。与此同时,9条特高压工程正在全面建设中,其中陇东至山东的特高压直流工程每年输送的电量中,新能源占比超过一半。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蒋德斌表示,2025年还将开工建设陕西至河南、西藏至大湾区等4条特高压工程,总投资将首次超过8000亿元。这些电力“高速路”将把西北地区的风能、光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地区,进一步优化能源配置。 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助力电力系统升级 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不仅依赖于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,还需要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的支持。目前,智能电网技术中的“虚拟电厂”正在广东、浙江、安徽等地加快建设。这种技术能够整合电网中的分布式光伏、充电桩、空调等电力负荷,实现灵活调度,提升电网的运行效率。 在湖南,中国电力领域首个人工智能“调度员”已经上岗。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,它能够自动识别电网运行中的异常情况,并及时作出准确的调度决策。国网长沙供电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张亚表示,与传统人工调度相比,人工智能调度员的决策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1分钟,大大提高了电网的响应速度。 储能技术突破,助力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。在广西南宁,中国首个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正在进行扩容升级。而在江苏如东,一座148米高的重力储能大楼拔地而起,内部安装了1.2万多个单体重量达25吨的重力块。江苏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技术人员吕振华介绍,这座大楼通过48个单元模块同时作业,能够在电力富余时提升重力块充电,在用电高峰时释放重力块发电,4小时内可发电10万度。 能源法实施,推动能源转型加速 年初,中国能源领域的第一部基础性法律——《能源法》正式施行。该法明确提出要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,提高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、配置和调控能力,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。随着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收官,全国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占总装机容量的60%以上,能源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。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,由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小编改编,若有侵权可联系删除~ |